风雨六十年 城市展新颜
作者:本站 来源:网络 点击:4691 发布日期:2009-09-16
从解放初期满目疮夷的小县城,到如今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地雷战的故乡”到“度假的天堂,休闲的家园”。建国60年来,海阳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开放型滨海城市展示在世人面前。
盛夏的傍晚,华灯初上、微风习习,市区各处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涌上海阳城市标志性的景观——新元广场。在这里,人们跳着、唱着、笑着,全身心地享受着现代城市所带来的舒适和喜悦。而每到此时,80岁的李大爷总是由衷的感慨:“变化太大了,刚建国那会,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呢,现在的人太幸福了!”
现在,就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脚步,去打开尘封的记忆……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重庆还是小平房、土坯房占据了县城面积的80%以上,街巷多而窄小,“城中村”10余个,遍布城区的低矮平房和泥土路让整个城市看上去犹如一张泛着黄色的老照片。在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英勇的人民不等不靠,积极投身到城市建设中。
城市新貌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城市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基本实现了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目标。1996年海阳撤县设市后,为了打破经济发展的地域局限性,海阳市委、市政府重新组织力量,将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第二次修编,坚持拓展城市外延,调整了行政区划分,拉大了城市框架,扩建了海阳港,辟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凤城旅游度假区,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布局、空间规模大大提高。实施了小街巷改造、市容绿化、美化、亮化等一系列工程,有效完善了城市功能,重塑了海阳形象。从此,海阳进入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我市先后提出了“一港三区五大战略”的发展方向和“奋战五年,再创辉煌”的发展口号,第三次将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修编,把城市建设定位于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每年投入大约一个亿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城区改造一直以每年平均15万平方米的拆迁速度和100多万平方米的建设速度稳步推进,城市建设进入了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到目前,我市城区面积已达29.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到21.3万;城市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东凤大道、黄海大道等连接新、老城区的主干道框架基本形成,以绿化为重点的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相继完成了第三水厂、污水处理厂、热电厂、管道天燃气、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和东凤大道、黄海大道、海阳路、文山街、滨海路及其它主要道路两侧的景观建设;通过拆迁改造,完成了总面积5.4万平方米的新元广场建设;完成了全长18公里的东村河改造,修建了35座拦河闸坝及两座大型景观喷泉,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